盱眙好人
好事做多了就成了好人,好人多了就扩大了正能量。盱眙好人,弘扬向上文化!盱眙好人,展示小城大爱!经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推荐,经县“盱眙好人”评审小组讨论评审,并通过县政法、公安等单位专项审核,拟命名郭英等 10名同志为2017年第一季度 “盱眙好人”。现予以公示,敬请社会各界监督。
公示期间,如有意见,请于2017年4月17日前,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县文明办反映情况。
联系电话:80823527
盱眙县文明办
2017年4月11日
1. 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郭英,女,1956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为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郭英同志已退休多年,但她十分关心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自2011年县儿童福利院投入使用后,她主动请缨,担任院长。她一直视“院”为“家”,将孤残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全身心投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爱心呵护奉献爱为了提高孩子们生活质量,她坚持以身作则,大到美化视觉环境,小到院里清洁打扫,郭英从来事无巨细,悉心料理好一切事宜。她每天不厌其烦的为孩子们喂饭、洗衣叠被……,事情虽小但一样也没落下。
在福利院,郭英既是院长,又是勤杂工,更是孩子们的“好妈妈”,员工心中的“好院长”。院里员工告诉记者,郭院长,日夜操劳,365天全年无休,还经常把家里吃的喝的往院里带,把孩子们当家人,以院为家。
福利院的孤儿许民阳(化名)患有肺心病。六年前的一天,民阳突然发病,郭英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救治,见没有好转,她便连夜带着民阳赶往南京儿童医院,治疗二十几天后,孩子转危为安。医生却告诉她,孩子虽然救活了,但是由于免疫力低,很可能随时复发。为了提高民阳免疫力,整整两年,郭英每周都带民阳去南京打提高免疫力的针剂。现在的民阳已经七岁了,健健康康地成长着。当记者看到民阳时,他在院内嬉戏玩耍,充满童真的脸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明媚。
她常说,福利院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总让人放心不下,每天能看看他们就会放心很多了。她的大爱感染着每一个人,近年来,每到节假日便有很多的爱心人士前来福利院捐赠物资。
真诚坚守谱写爱福利院经常会接收到一些具有传染病或护理难度大的孩子,郭英总是毫不畏惧,身体力行,一边主动承担起难度大的护理工作,一边多方面查阅有关传染疾病的资料,带着员工们正确认识传染病,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怀。
如何让孤残儿童回归社会,也是郭英操心的问题,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积极与江苏省涉外收养中心联系,通过收养中心,很多孩子被送往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地,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在她的带领下,儿童福利院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积极地为儿童提供帮助。
春往秋来,郭英在照顾儿童这块阵地上数十年如一日,她记不清到底带大了多少个孩子,也记不清有多少孩子一次次地被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更记不清有多少孩子离开这里,有了幸福的家。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做为一名党员一位民政人“情系民生,躬身履职”的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工作中展示了不平凡的精神,在细微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2. 90后好队员 追凶救人英勇顽强美名传
傅文昌,男,24岁,大学文化,盱城街道新湾社区付东组人,现为盱城派出所的一名辅警。
傅文昌同志在110接处警工作中,机敏干练,接到警情,他英勇顽强、奋力追捕,将罪犯绳之以法;接到警情,他奋不顾身,两次在象山公园冒险营救轻生者。
2016年6月15日21时许,接到新泗州对面三楼有人打架的警情后,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许某从门口溜跑,傅文昌眼疾腿快,敏锐的觉察到此人肯定负案在身,他迅速下楼紧追不放,但是嫌疑人趁着夜色没命地向山城市场方向跑去,两人一逃一追,距离逐渐缩短。当追赶至山城市场“小商品世界”处时,急红眼的网上逃犯许某自知罪孽深重,已经难以脱身,遂负隅顽抗,转身扑向傅文昌,被傅文昌一脚踹倒在地,随即骑在身上,双手死死卡住犯罪嫌疑人脖子。随后赶到的报警人见嫌疑人正企图拼命掀翻傅文昌,便冲上前狠揍了嫌疑人几拳,打懵嫌疑人,配合傅文昌彻底制服了网上逃犯许某(曾于2016年5月14日,在国贸商城“星光大道”用刀捅人,致受害人轻伤二级,后畏罪潜逃,吸毒,被抓获时尿检阳性)。
6月17日下午,客商张某一行特地制作了锦旗送到盱城派出所,真诚感谢民警和辅警傅文昌的英勇行为,并请求警方重奖有功的民警和队员。
2016年8月30日凌晨5时59分,接到象山公园有人掉水里的警情后,傅文昌同志迅速赶赴现场营救。在大家试着下水时,傅文昌说:“我年轻又会水,游泳比你灵活,还是我上。”傅文昌边说边脱衣,并迅速穿好救生衣,带着救生圈,顺着救生绳索向悬崖下水塘滑去。随后,他会同在水中的游泳者黄某(男,62岁,盱城鹏胜家园,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一起带着救生圈游向少女。
傅文昌在水下托住女孩,两名游泳者将救生圈套在女孩腰上,他们一起带着女孩向绳索处游来。当他们想扶起女孩拽绳攀岩时,发现女孩的左腿已经摔断,不能动弹。他们决定,直接将女孩带向远方的缓坡处。他们用绳索作牵引,拉着、推着,奋力游向彼岸。经过26分钟的紧张救援,给父母写下遗书准备自杀的女孩终于被营救上岸,后经县人民医院抢救脱险。傅文昌同志在营救过程中左肘部及手掌均被划伤,只在医院简单地处理一下,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016年11月20日12时50分,接居民李某报警,称母亲在象山公园跳水了。接到警情后,傅文昌同志迅速和民警彭程、王守海等人以最快的速度飞奔现场营救。在轻生者儿子和消防官兵下水后打捞无果的情况下,傅文昌同志不顾冬季天寒水冷,迅速脱衣下水,仅让同志们帮助拽住他系在腰间的绳索。他通过几次下水潜泳,终于将轻生者从水底摸拽上来。虽经医生多方抢救仍不治身亡,但是死者家人被警方的英勇行为深深感动,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傅文昌同志身为公安辅警,平时苦练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基本功,利用一切时间锻练身体、学习文化,铸就了他“胆气足、精神旺、效率高”的昂扬风采,是新时期大学生辅警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代表和典范。
3. “姑嫂情”55年的无言坚守 照顾残疾大姑子
金士英,女,1943年9月出生,观音寺镇顺河居委会村民。她19岁嫁到本村赵姓家,从此就肩负起照顾比她小10岁的大姑子赵建兰的重担。
金士英丈夫赵建银,父母早逝,妹妹出生时精神就不正常,经常发病,无规律性,就由他一直照顾,喂她吃饭,帮她穿衣。妹妹发病时智力不清会打人,会乱跑,村民都惧怕她。哥哥除了要照顾妹妹,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哥哥坚强地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19岁的金士英嫁到赵家,成为了赵建兰的嫂子。嫁到赵家,看到大姑子这种情形,她心中非常难受,并向丈夫承诺:“我这一辈子都要照顾好这个苦命的姑子”。自此,他们两个人一起照顾赵建兰。赵建兰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不会穿衣,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嫂子每天耐心地给她洗脸、刷牙、梳头,穿衣、喂饭,吃完饭还不忘带她出去晒晒太阳。赵建兰每次发病时都会神志不清,随时倒头栽地,每次都十分危险,因此没有人在身旁守护时,她时常把自己跌得头破血流,甚至危及到生命。嫂子每每说起都会心疼万分,责备自己没有看护好她。1968年金士英的大儿子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然而,现实是他们的负担将更重,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还要照顾好大姑子,他们没有任何怨言。1970年他们的小儿子出生,更是让夫妻俩忙的不亦乐乎。父母早逝,没有人给他们带孩子,他们只有自己带。平时除了要照顾孩子,为了生计还要下地干活,每到农忙时节,更是起早贪黑,日子过得很是艰苦。长期的劳累让赵建银染上重病,最终倒在了病榻上,于2012年去世。从此照顾大姑子的担子彻底落在了嫂子金士英一人身上。
2011年观音寺镇建设观音庙,赵家的房子在规划之内,赵家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率先搬离住所。镇政府安排赵建兰住进敬老院,并让老两口陪她一起居住在敬老院照顾她。直到2012年赵建银去世后,嫂子仍继续留在敬老院照顾她三年。而今金士英年龄大了,今年搬到敬老院对面的大儿子家住。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逐渐不好,但嫂子仍心心念念大姑子,拖着年迈的身体每天到敬老院给她洗澡、洗衣服,一丝不苟地照顾她的生活起居。直到现在,大姑子阴雨天时不时的会发病,但嫂子依旧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包容着,从无怨言。如今的赵建兰,对嫂子金士英充满了依赖,在嫂子面前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
金士英55年的无言坚守,倾情照顾大姑子的凡人善举,怎能不让人动容!
4. 关爱老人、奉献爱心的“最美院长”
赵中堂,男,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鲍集镇敬老院院长,被评为2016年盱眙县民政系统“最美院长”。
困难面前 挺身而出
鲍集镇敬老院地处偏僻,院内的条件十分艰苦。院里居住着来自全镇19个村居的几十位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卧病在床,需要人喂饭端药;有的行走不便,需要人搀扶起居;有的性情孤僻,精神失常,让人难以应付。正是由于敬老院工作的艰苦和待遇的低下,前几任院长都没干多久就走人了。就在这些孤寡老人面临无人照顾的紧急情况下,2004年6月,40岁的赵中堂同志毅然辞去村会计的职务,自告奋勇地来到了敬老院当院长。他走马上任后,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吃苦耐劳,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老人们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
当年8月,城区电影公司的一位同学邀请他去当放映员,待遇比敬老院高出许多。第一次打电话给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接着同学又打电话:“中堂呀,你不要以为我们请不到人,今天来我这里应聘的就有200多人,我不要你笔试和面试,只要你人来就行了。”人生难得有人如此器重,他开始有些动摇了,就打电话给镇里主管民政的领导,得到的答复是:“无论是从工作上还是感情上,我们都舍不得你走,但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不能误了你的前途。”领导批准了。然而,当老人们帮他收拾好行李为其送行时,他突然看到老人们眼中都噙着无助的泪花,他的心陡然感到一阵酸痛,他慢慢地放下了行李,拔通了同学的电话:“对不起,我不能去了,请原谅。我已经与这里的老人们不能割舍了。”
真心细心 奉献爱心
十四年的敬老院工作,他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要管好农村敬老院,确非易事,因为老人受教育的程度低,加上他们大多是没有成家或中年丧偶丧子的人,孤独生活惯了,要融入敬老院这个大家庭,一时难以适应。面对这个特殊人群,赵中堂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他从来不打牌,从来没有节假日,更不到外地旅游,每晚都住在敬老院里,什么活都干,时刻牵挂着老人们。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了解每个老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从交谈中掌握老人的思想动态,并一一记下来。每当天气变凉,他都会及时提醒老人多加衣服;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时,他第一时间到老人身边问寒问暖,端水递药;每当老人外出时,他会嘱咐老人要注意安全,早去早回;每当老人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时,他会想尽办法,耐心开导,使老人开心释怀。有位老人过生日,老人早早准备好了酒菜,可客人没有到来,为此老人好几天都生闷气,觉得亲戚朋友抛弃了他。“解铃还需系铃人”,赵中堂知道后,就悄悄地给他的亲戚朋友打电话,要他们来敬老院看望老人,老人的亲友们应约而来,老人解开了心结,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愉。此后每当院里老人过生日,他都会提前给老人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并且亲自送去生日礼金和生日蛋糕。
服务老人 做好家长
为了院里增收节支,十四年来,他在敬老院学会了养猪、养鸡,还学会了水电安装,学会了老人日常用品的修理,学会了院里所有机械的修理和调试,懂得一些基建工程的预算,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他拿到了“电工证”、“电脑操作证”、“兽医诊疗证”及大专文凭。
2014年3月的一天,78岁的秦成中患病住院,县医院有些项目无法检查,赵中堂带着他到南京鼓楼医院,背着他楼上楼下来回七八趟,跑了几个科室,医生都以为病人是他的老父亲,后来得知是孤寡老人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感动。79岁的老人刘宋氏弥留之际把他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一个包了几层的布包,里面有900元钱,原来这是老人一生的积蓄。老人对他说:“赵院长,800元钱留给我办理丧事,另100元留给你,你对我这么好,今生不能报答了,你的生日我怕是等不到了,这100元钱算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及对你的谢意啊!”说完,老人安详地去了。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他的生日。看着老人那慈祥的面容,赵中堂突然明白,这么多年来,他的汗没有白流,他的青春年华没有虚度,因为老人们已经把他当成生命中重要的亲人了!这是赵中堂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他用自己朴实平凡的言行换来了这种感动,再把感动化成力量坚守在敬老院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
十四年来,他所有的节日都是在敬老院陪老人们过的。虽然自己父母家离敬老院只有几公里路,但是他最多抽空回家看一眼或吃顿饭就走,没在家里住过一宿。特别是每年的除夕夜,看着电视时播放着那些在外务工的人,不惜千里迢迢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而他和老婆及孩子为了让孤寡老人能过一个开心又不孤独的除夕夜,冷落了仅隔几公里路的父母双亲,他笑在脸上,苦在心里。他在心中念叨着“妈妈,请原谅我为了八十多个老人的开心而冷落了你,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补偿你”。“无情未必真豪杰,从容平淡才是真”。在这些年的工作中,赵中堂始终心怀愧疚的是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每次路过家门时,看到土坯房子紧闭的家门,想着家中的老母亲老父亲,他的心就隐隐作痛,妈妈辛辛苦苦把他抚养成人,而他为了照顾全镇的孤寡老人而冷落了自己的父母。妈妈知道他的性格,所以从来都不怨他什么,因为她知道:在儿子的生命旅程中,家庭并不是他的唯一和全部,他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母亲为拥有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自力更生 彰显本色
这些年来,他面对现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利用院内的空闲土地养猪种菜,保证了菜地四季不闲,蔬菜自给自足,去年仅干辣椒就收获400多斤,年产蔬菜按当时市场价折算达一万多元。几年来共出栏生猪200多头,年均纯利润达2万多元,敬老院已由原来不到1000平米的简陋之地建设成为如今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面积3000平方米、能容纳100位老人的先进敬老院。老人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做到了每餐有荤有素。每月初一、十五会餐,节日有酒宴,生日有庆贺,每逢传统佳节,都会准备传统丰盛的宴席,使老人感受大家庭的温馨。
有人问他:中堂啊,你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这些不会给你回报的老人,难道你就不后悔吗。赵中堂微笑着回答说: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这样做,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激情倾注在工作上,把奉献书写在人生里,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他时时把自己当作党和群众的连心人,十四年如一日,赵中堂同志就凭着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无悔的追求,在鲍集敬老院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5. 多年如一日无私帮助孤寡老人
李维一,1953年8月生,穆店乡穆店村村民。提到李维一,当地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当你走进穆店敬老院老人们的中间,提到李维一他们都会亲切的异口同声称她为儿子……!李维一淳朴、善良,做人谦虚、谨慎。他时刻用一颗热情滚烫的心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邻居……。
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在遇到急难事儿的时候,远方的亲戚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与帮助,表示邻里之间关系亲厚。这些年来,不论邻居们谁家遇到困难,李维一都会第一时间到场,张张罗罗、忙前忙后、出力献策。穆店敬老院座落在穆店卫生院南面,刚好与李维一家斜对面,李维一无论晴天还是刮风下雨,都会去敬老院走一走,看一看。敬老院所有老人的名字和年龄,哪位老人睡哪个房间和床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天早晨开饭,如果有谁没有吃饭,他都会去卧室看看。个别老人有思想情绪,他都会去与他拉家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老人。
在平时老人们起床后,李维一都要到老人的房间去看一看,帮老人们整理床铺,把被子抱到晒衣场。有些老人衣服不能洗,他都会收集到一起拿到家里给他们洗晒干后,叠得整整齐齐,送给老人。每天晚饭后,李维一都会到敬老院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打开水,帮助他们洗脚,捶背。
2013年6月,曹志华老人突发脑梗。李维一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敬老院,二话没说,背着曹志华老人送到穆店乡卫生院。排队、挂号、做各项检查,他楼上楼下忙个不停。当曹志华老人儿女赶到卫生院时,曹志华老人已脱离危险,安静的躺在病床上。儿女们得知前后经过,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的李维一却悄悄地离开了医院。
每年逢年过节,他都会买上老人们可口的食品,饮料、水果和饺子与老人们共度节日。这些年来,他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心和情感都奉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老人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儿子……!
2014年8月,敬老院81岁的肖玉祥老人因高血压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当时肖玉祥老人儿女又没钱去医院治疗,此时敬老院谢友明院长也非常着急。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治疗,恐怕会危及生命,怎么办?就在这时,盱眙县中医院一辆救护车,快速地驶进了敬老院大门,车子停稳后,只见李维一第一个从车上跳了下来,快速来到了肖玉祥老人房间,与医护人员一起把老人抬上了救护车。在救护车驶向医院途中,李维一掏出了500块钱对肖玉强老人儿女说:“这钱你们先拿着用,到时候如果不够再跟我说。”老人的儿女们看着李维一,激动地用双手接过了钱;此时车内的医生和护士都把称赞的目光投向了李维一!在李维一热情帮助下,肖玉祥老人得到了及时治疗。当肖玉祥老人清醒后,得知是李维一打的120电话,并拿出了500块钱救了自己的时候,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他紧紧握住李维一的手说:”你也比我的亲儿子还亲啊!”
时常有人问李维一你这样做图什么啊?他一脸笑容地答到:“不图什么,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做件好事心里踏实。况且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一提。”
可有谁能知道李维一内心的伤痛啊!李维一父母离世早,在他心中,始终觉得对父母没尽到儿子的孝道。小时候躺在父母的怀中,望着父母和蔼可亲的面庞,是那么慈祥温暖,可如今父母不在了,我们做儿女的怎么能不回忆过去的时光?我要把对父母的深情都倾注在敬老院老人和邻居、亲戚们的身上。这就是李维一对笔者说的最感人肺腑的语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兮祸福。”2016年5月,李维一在省人民医院被检查出“骨髓增生综合症”,这对于李维一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妻子贾才琴,三个儿女也都为李维一的病情而焦急万分;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也为他祈祷。在李维一生病近一年的时间里,敬老院的老人们时刻都在盼望李维一能早日康复,回到他们的中间来。
6. 普通农妇照顾瘫痪丈夫,承诺坚守一生
吕琴,女,1965年12月出生,现年52岁,古桑街道关帝村人。走进吕琴的家中,干净整洁的房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加上她本人利落的打扮,一看就知道是个有心人。初见吕琴,她有些害羞,和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低着头、红着脸,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人,内心却十分刚强,对自己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6年多来细心、耐心,精心守护在丈夫身边,守护着他们温暖的家。
6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46岁的李化福与死神擦肩而过,幸运地捡回一条命,却不幸落下终身残疾,智力严重受损。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智力却像5、6岁左右的孩童一般。邻里十岁大的几个孩童,生性顽皮,常常在院里逗他开玩笑,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吕琴都痛在心里,眼里满是无奈。
车祸压倒家中“顶梁柱”
吕琴的丈夫李化福,是前关帝村支部书记。平日里,村委会、田间地头、百姓家里,总是能看见李化福的身影,村里有多少贫困户、多少养殖户、种植户,多少合作社,李化福都心里有数,对村里的经济收益、农业项目从不含糊。
吕琴说,那时候虽然他经常晚归,忙忙碌碌,但日子总算过得有滋有味。回忆起前些年,吕琴的嘴角些许笑意,丈夫工作的那些年,她一人在家种地劳作,儿子女儿在园区企业打工,一家人欢欢喜喜,和和美美,可谁知这美好的一切却在2011年12月被打破了。在一次回家的途中,李化福被一名醉酒驾车的司机撞倒,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甚至委婉地劝说吕琴放弃。吕琴哭喊着说:“人还有气呢,怎么能放弃呢?”在吕琴的极力坚持下,经过重症监护室3个月的治疗,李化福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这3个月的时间里,她陪在医院寸步不离,对吕琴来说,比一生还要漫长!经过多次手术,李化福总算捡回性命,却全身瘫痪。看到丈夫从好端端一个人瞬间变成了一个需要护理的病人,吕琴自己偷偷哭过,但当着丈夫的面,她总是咬牙坚持,她说“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我不能倒下,这个家需要我支撑。”
同行路上夫妻“难舍离”
刚开始的几个月,为了给丈夫看病,用光了家中的一切积蓄。吕琴只能东凑西借,向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求助借钱,她不想放弃对丈夫生存下来的希望。刚开始亲戚朋友出于同情,都能借给吕琴一些钱,但日子长了,亲戚朋友也开始婉拒了,不是怕吕琴欠债不还,而是担心这高额的医药费她终究承担不起。后来,丈夫的病情趋于稳定,为了能节省开支,她带着丈夫从医院回到家中,每天自己帮助丈夫做康复训练,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她在路边和田埂上种满了瓜菜,节省下菜钱给丈夫买药。吕琴说,自从丈夫生病后,她就没有再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能省一分是一分,多给他买点有营养的,他吃的开心,比我穿什么漂亮衣服都开心。
丈夫生病的这6年时间里,吕琴一直坚守在丈夫的身边,无怨无悔,日复一日,每天给他翻身、按摩、洗脸、洗脚、擦身体、清理大小便、洗尿布。街坊邻里提到吕琴,大多都是叹息。“我常劝她放弃,怕是李化福这辈子是好不起来了”“她这样白费力气了,人都被糟蹋不行。”每每听到这些,吕琴总是低着头不作声,渐渐的跟邻里之间的交流也少了,她的性格都变得沉闷了很多。她不想去解释,只想尽自己所能让丈夫的情况可以逐渐变好,在她心里,丈夫在,家才在。
苦难当头最怕“有心人”
6年来,妻子吕琴用柔弱的身躯和百倍的耐心,悉心照料丈夫,拉扯儿女成家生子。一度风雨飘摇的家,在她的坚强支撑下,终于迎来风停雨住、云开日出的一天。
吕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愿意继续为丈夫服务到老、陪伴到老。在所有人看来,照顾瘫痪的病人并不是件容易事,吕琴却用行动去证明陪伴到老、相爱到老的深刻意义。几年来,在吕琴的悉心照料下,李化福瘫痪的下半身渐渐有了知觉,也能和妻子简单的眼神交流了,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吕琴仍然每天帮助丈夫做复健康复训练,现在李化福已经可以自己慢慢吃饭,也可以坐着轮椅到街上和邻居聊天。看着丈夫的身体一天天地恢复,吕琴喜在眉梢,街坊邻居也从一开始不理解到现在交口称赞。
再次来到吕琴家中,眼前的吕琴温柔地为丈夫擦手、梳头、按摩……而丈夫李化福满脸的淡然,可以看出,在心里,他是幸福的。
7. 好母亲不离不弃照顾智障残疾儿子58年
伯庆英,女,1934年5月出生,马坝镇腊塘居委会居民。
提起伯庆英,腊塘居委会的群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悉心照料智障残疾儿子58年的事迹感动身边许多人。在村组干部眼里,她是一个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能人,在儿女眼里,她是一位和蔼可亲慈祥的好母亲,在邻居眼里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她用纯洁的母爱给了智障残疾儿子李书山幸福生活。
伯庆英今年83岁,生育三儿三女,李书山排行老三,因天生有智障和下肢残疾无自理能力,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要母亲照料。在过去的58年里,伯庆英为了照料李书山,吃尽了常人不能吃的苦,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压力。对她打击最大的是在李书山27岁时丈夫生病去世,留下6个儿女,当时最小的女儿只有十几岁。那时她既要忙农活又要照料李书山,大儿子成家后她就在家一门心思照料李书山和操持家务,一年365天中,伯庆英每天要给他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掸床叠被、端茶倒水。更让常人难以忍受的是李书山经常在床上大小便,衣服、床单、被子经常被弄脏,伯庆英都不厌其烦地更换清洗。由于李书山自己不能活动,伯庆英经常要给他翻身和按摩身体。每年春秋季节,她把李书山弄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在炎热的夏季,她每天要给李书山驱蚊、洗澡;在寒冷的冬季,她经常给擦洗身体,用热水袋和取暖器给李书山取暖。李书山在伯庆英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和精神状况较好。目前村里已帮李书山办了低保,等李书山到60岁时村里再帮他办五保,伯庆英说有政府的关怀我走了也放心。
伯庆英的善举为腊塘干群做出了榜样,她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她58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料李书山,诠释人间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
8. “以”身作则 “桂”在为民的优秀警察
孙以桂,男,42岁,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从警以来,在刑侦战线工作14年,在穆店派出所工作7年。无论在刑侦岗位,还是在派出所,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忠诚履职,因破案和服务群众工作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嘉奖5次,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扑火时意外受伤 他被同事拉出火场
穆店派出所是辖区人口仅3万多的“小所”,民警也只有4名,但由于辖区毗邻县经济开发区,各类警情纠纷位列全局派出所前列。孙以桂作为派出所负责人,所里大小事务,他都亲力亲为,坚持冲锋在前。
1月17日7时50分许,派出所辖区一个制笔厂发生火灾,该厂位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内,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接到报警后,孙以桂同志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现场浓烟滚滚,散发刺鼻的味道,周边还存放几桶不明工业原料。情况紧急,他一边指挥疏散周边群众,一边投入灭火工作。他拿起一个干粉灭火器,直接冲了上去。不料,就在他全身心投入灭火时,一名热心群众学着他拿起另一个灭火器冲到了他身边。因为使用不当,灭火器中的干粉喷了他一身,从头到脚一片白沫,眼睛也不幸被喷中。顿时,他的眼睛有种强烈的刺痛感,他强忍着疼痛,顽强睁着眼睛继续灭火。一旁的联防队员徐海飞看到这一幕,上去拉他下来,但他仍坚持战斗。直到消防车赶到,他才勉强同意退出火场。
网络上迅速“走红” 他却悄然离开医院
从火场上下来之后,他的眼睛已经无法睁开,只能在同事的搀扶下行走。尽管用水进行了冲洗,但到达医院后,医生告诉他需要住院治疗观察。灭火器中的干粉具有弱碱性,一旦进入眼睛,需要立即用水冲洗,如果稍微耽搁时间长一点,就有可能使眼睛受伤,影响视力。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的刺痛,让他一天一夜无法睁眼,也无法入睡。2天后,他处警现场的视频和医院照片,被所里的一名联防队员发在了网上,很快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盱眙境内的盱眙网、365网站、向上盱眙、盱眙新鲜事、都梁阁等多家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宣传报道了他感人的事迹。
他的事迹短短半天时间,很快刷屏微信朋友圈,各类网上报道阅读量达到了100000+,网友评论达到3000以上。就在他的事迹网上迅速“蹿红”时,他的眼睛也好点了,可以睁开几分钟,不用一直闭住眼睛。19日晚上,他不顾医生要求,坚持出院。
工作中忙碌依旧 他坚守而不忘初心
在医院的两天里,他躺在病床上,无法到所里处理事务,但他的电话却一直不断,一会儿询问纠纷调处情况,一会儿和相关矛盾当时人沟通联系,一会儿了解专项工作推进情况。时值春节前夕,辖区除了正常的警情之外,讨薪讨款等矛盾更是集中爆发,很多疑难复杂矛盾需要他亲自处理。1月21日,在出院回家休息了一天后,他带着眼伤、戴着墨镜,毅然回到工作岗位。当大家关切地询问他的伤情时,他总说“没事、没事!”其实没有人知道,他的眼睛短暂地睁开一会儿后,无法控制地要闭上休息一会儿,然后才能再睁开几分钟。他之所以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反对,是因为他知道所里最忙的时候,不该自己独自在医院“偷闲”;他知道所里同事忙的不可开交之时,他能够越多分担一些越好;他知道很多矛盾他去处理,可以化解得更加到位。仅春节前十来天,他亲自参与处理群体性事件11起,化解重大复杂矛盾9起,超前处置赴省集访事件3起。他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所民警做出了表率,也赢得的人民群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9. 好军嫂 好教师 好妈妈
钱敏,女,中共党员,三河实验小学校骨干教师,“市优秀教师”、县“巾帼标兵”、县“师德标兵”、县“骨干教师”。她20年前做了小学教师,10年前做了军嫂,未婚之前,她就成了施教区无人不晓的“孩子们的‘班妈’”。
为了军中那个他,一人支撑三代家
钱敏的父亲是位军人,她从小就羡慕当兵,14年前她和军人相恋,虽然深知军嫂的辛酸,但她硬是在2004年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嫂,2005年4月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丈夫却远在海南,家里,只有婆婆,儿子和她自己,三代,三个人。
儿子一岁时,有一天夜里突然发烧,外面却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在一时联系不到车子的情况下,她毅然抱起孩子,顶风冒雨赶往医院。这一次儿子打了5天吊针烧还是不退,看着病弱的孩子,钱敏的心像刀割一样疼,眼泪夺眶而出,而丈夫不可能回来分担她的痛苦和疲惫,但坚韧的意志还是使她依然笑对生活,笑对班级里每一个学生,从不让生活上的困难影响自己教学工作。她的同事不禁感叹说:“做一名军嫂太难了,做一名军嫂教师就更加难了。”
2010年婆婆生病住院,她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跑前忙后,天天是学校、医院、家,三点一线,晚上还要照顾5岁的孩子。原来的独生女,娇娇女,爱哭鼻子的她,变得坚强了。男人干得的活都是她一个女人做,撑不住了她会等孩子睡着,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抽泣。为了军人的责任,为了让远方的丈夫安心扎根军营,她诉说着一句句美丽的谎言,“放心工作,家中有我”。
为了学校那些花,未婚却做了“班妈”
1997年身材娇小的姑娘钱敏一走上岗位就担任班主任,当时普通任课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她却更关注学生品行、健康地成长。
刚接手新的班级,她发现班上小豪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亲爷爷早年去世,奶奶改嫁,爸爸长年坐牢,妈妈在他未满周岁弃他远走,唯一疼爱他的奶奶患肝癌也于2007年底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60多岁的后爷爷,依靠帮别人打小瓦工挣点钱糊口),钱老师流泪了。后来的日子,她多次和他谈心,打开他自闭的心扉。渐渐地,小豪被她的行为感化了,与她无话不说。在钱老师的影响下,班级同学纷纷向小豪伸出援助之手,学生中盛开了友谊之花,学校也减免了他的学习费用,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派出所的资助。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更是让人劳心费神。刚开学没过几天,她发现班上小刚上课发言时经常说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下课时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于是和他奶奶交流,说明情况,让家里带到医院看一看,结果情况很糟糕,说是自闭症。他奶奶说“钱老师谢谢你,幸好是你发现呀,不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情况呢!只知道他身体弱不能出去,一出去容易生病,他妈妈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我一人带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钱老师经常找小刚聊天,组织班级同学带他一起活动,慢慢让他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休息天她经常组织学生和小刚一起活动完成作业。还把他时常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小孩一起玩耍,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学生家长都说,把孩子交给钱老师,我们放心,孩子开心。
为做教育之花,“救火”并且身肩数“职”
钱老师是一名数学教师,但作为军嫂她还经常参与“救火”工作,哪个班级没人教学哪里就能看见她的身影。英语老师缺少,她二话没说又承担英语教学工作。每天要备数学课、英语课,还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每天上课、辅导学困生、批改作业,导致嗓子不出声、肩颈出问题。可就是这样,她仍然走进课堂,却从没听到她一声抱怨。
为了更好地教学,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参加培训活动,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始终遵循“热心辅导每一位学生,精彩上好每一节课”的宗旨,力求以最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给孩子们、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她主持市级重点课题已经结题并在学校推广,多次参加优课比赛获市县一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市县一等奖,所带的班级学生在每次统考中均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平时不能多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有一次孩子放学后她因学校有事忙得很晚,孩子因没看到她竟然哭得出现疝气。最后竟然到了需要手术的程度,为了这事常被家人亲人说“你哪是亲妈,简直就是后妈呀。”
好军嫂,好教师,好妈妈,钱敏用她爱的行动诠释了其中的内涵。
10. 扎根基层的“维权卫士”
杨同德,男,中共党员,现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桥分局副分局长。
7年,他成功调解各类消费纠纷近600起;7年,他调解成功率达98%;7年,他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从事消费维权工作7年来,他满腔热情地接待一个个前来投诉的消费者,认真负责地处理一件件消费维权案件,坚持把每天的工作都当作一番事业来做,被誉为消费者的“维权卫士”。
红盾护农暖民心
农村是消费维权的重要阵地。2009年从事消费维权工作以来,对涉农违法案件,杨同德坚持“有案必查、一查到底,有错必纠、一步到位”,乐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当好“红盾”,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2011年11月,观音寺镇三官村张某带着一袋稻种来分局投诉,称2011年4月在该镇供销社一门市购进的水稻种为假种子,造成他9亩水稻颗粒无收。为了处理好这起投诉,杨同德深入田间地头,多方收集证据。为了更多了解水稻方面的知识,他带着种子到农委向有关专家咨询稻种执行标准、育苗、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咨询得知,水稻种植时通常每亩需施底肥(复合肥料)30公斤左右,亩产在600公斤左右,而经营者销售的稻种外包装标注的用肥量为70公斤,亩产800公斤,与该稻种的国审标准差别较大,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在事实面前,经营者最终同意退回申诉人货款,赔偿申诉人经济损失12000元。
7年来,他用“热心、诚心、细心、公心”搭建起消费双方的沟通平台;他公正执法、铁面无私,用实际行动托起一方的“消费和谐”。
唯有奉献多自豪
“消费者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这是杨同德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听来很朴实的一句话,他却付出了无数心血有时甚至还有伤痛。
在一次市场巡查中,他在制止个体户违章经营时,右手手指被其摩托车撞伤,手指当时就肿了起来。领导批了半天假让杨同德上医院检查。这时,一位消费者前来投诉,称他在个体户陶某处买龙虾时,10斤龙虾竟少了2斤,去评理时还遭到殴打。杨同德顾不上伤痛,马上赶去处理。在事实认定后,杨同德责令陶某退出多收虾款,并按相关法规对其作出了停业整顿、罚款的行政处罚,并要陶某将检讨书贴在菜场的公告栏里,公开向消费者道歉认错,为消费者伸张正义。
当处理好这起投诉时,杨同德手指已肿得变形,剧痛难忍。去医院拍片诊断后才得知,右手的无名指骨折。医生不无责怪地说:“你这个同志怎么受伤都不及时来医院,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当陪同的家属解释说他是为及时处理一起消费者投诉才延误就诊时,医生感慨地说:“为了老百姓,连自己的伤都不顾,真是消费者的‘保护神’。”杨同德却很平静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
志愿服务为民生
从事消费者维权工作以来,杨同德在认真细致处理好每一件投诉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消费者的权利意识还很淡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首先要唤醒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7年来,杨同德顶寒风,冒酷暑,深入开展送法“进商场、进企业、进校园、进景区、进农村”活动,不知疲倦地向大家讲解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商品真伪鉴别知识编印成册,发给广大消费者,使维权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为了便于消费者投诉,杨同德在辖区53个行政村、6家大型商场、2家农贸市场率先建起了消费者联络站,扩大宣传阵地、强化社会监督,调解消费纠纷、化解群众矛盾,真正实现了“维权来到家门口”,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投诉成本,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就是杨同德,一个平凡的基层消费维权工作者。他在消费维权战线上,为人民的利益坚守着、追求着、奉献着,不为私、不为名、不为利。
盱眙网整理报道,转载请注明!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